诺贝尔和平奖发给日本核爆被害组织的背后

2024/10/12

 
       为了防止过去的惨祸被“忘却”,近70年来日本的核爆受害者们一直宣传原子弹爆炸受害的严重性,如今这一行动获得了荣誉。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向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简称日本被团协)授予和平奖,其背景是对核裁军趋势停滞的现状产生危机感。聚焦原子弹爆炸的实际情况,再次对核风险敲响了警钟。
 
       “日本被团协与核爆受害者代表们的非凡努力,为确立核禁忌作出了巨大贡献”,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理由中,用“禁忌”一词来表述使用核武器在道德上不被允许这一国际规范。这表现出来的是对现状的警惕。
 
       颁奖词强调称拥核国家正在推进武器的现代化和改良,还有些国家正在寻求获得核武器。委员长Jørgen Watne Frydnes还表示,“我们应该听听核爆受害者的证词”。
 
       美国智库军备控制协会的执行主任达里尔·金博尔评价称,“诺奖委员会在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方面作出了很好的选择,促使拥核国家采取具体行动消除核武器”。
 
       关于委员会多次明确表示使用核武器是“禁忌”这一点,金博尔指出“是向所有拥有核武器并持续保持使用可能性的拥核国家发出的信息”。他表示“我们需要智慧和大胆的领导能力,以避免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和作用”。
 
       日本广岛大学和平中心的负责人川野德幸分析称,“这可能是想要遏制紧张的国际形势这一强烈意愿的体现”。他认为“其背景是对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以及巴勒斯坦自治区加沙的战斗中加剧的核威胁感到紧张”。
 
       诺奖委员会近年来重视弃核和核裁军的动向。2017年将和平奖授予推动各国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的非政府组织(NGO)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之际,原子弹受害者的国际认知度也得到了提高。
 
       川野德幸针对委员会的意图推测称,“继ICAN之后,日本被团协也被授予和平奖,可以说再次展现了应当追求的和平国际社会的姿态”。
 
       向国际社会宣传“核爆受害者”存在的努力始于1950年代相关团体的相继成立。受1954年美国氢弹试验导致日本第五福龙丸的船员被辐射的事件影响,人们对原子弹爆炸受害的认识扩大,这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日本国内救济行动不断推进的同时,在核大国美苏对立加深的东西方冷战之下,来自海外的关注也在高涨。首次作为核爆受害者代表参加1982年联合国裁军特别大会的山口仙二(已故)发表了呼吁“不要再有核爆受害者(No more hibakusha)”的历史性演说。
 

       日本被团协代表委员、领导运动的田中熙巳针对当时的情况表示,“受害者代表在联合国发言是一个夙愿”。他回顾称,因美苏对立而加深了对核战争的担忧,“反战的诉求受到重视”。
   

    
       活动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有过关注度下降的时期。2010年,核爆受害者谷口稜晔(已故)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审议会议上表示,“过去的痛苦似乎正在被遗忘。我害怕这种遗忘”。
 
       诺奖委员会赞扬的是核爆受害者通过“草根运动”力争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步伐。表示“向将肉体上的痛苦和惨痛记忆奉献给孕育和平的希望和努力的所有受害者表示敬意”。
 
       另一方面,原子弹爆炸已经过去近80年,受害者的高龄化使得将惨祸历史传承给后代的活动面临困难。
 
       委员会也提及“总有一天,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核爆受害者将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在广岛和长崎,有年轻一代传承惨祸历史的动向,但在核爆受害者减少的背景下,担心记忆风化的呼声很高。
 
       日本长崎大学废除核武器研究中心的吉田文彦教授(研究核裁军政策)表示,“此次颁奖包含了倾听核爆受害者的声音、遵守不使用核武器规范的期待”。还表示“应该加强‘长崎之后不再有核爆受害地’这一来自日本的信息”。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6923-2024-10-12-10-40-16.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