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候任贸易事务专员:中国是欧盟“最具挑战性的贸易伙伴”


2024-11-05T14:44:59.320Z

塞夫科维奇比其前任东布罗夫斯基表达出更为强硬的欧盟愿景。

(德国之声中文网)昨天(11月4日)欧洲议会举行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执行委员人事审议听证会。将接替东布罗夫斯基出任欧盟贸易事务专员的马罗斯·塞夫科维奇(Maros Sefcovic)通过了听证会的“考核”。

据路透社报道,将负责主管欧盟“贸易和经济安全”的塞夫科维奇在听证会上表示,现在“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太多了”。他宣布将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欧洲公司的生存空间。

《南华早报》报道称,塞夫科维奇表示,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的紧张局势中,“钟摆正在摆动”到经济安全问题。《南华早报》认为,塞夫科维奇比其前任东布罗夫斯基表达出更为强硬的欧盟愿景。

塞夫科维奇在听证会上说,无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他都想向美国提出深化合作的提议。 他说:“如果我们共同努力,能更强有力地对抗中国,这对欧盟和美国都是有利的。” 

“中国是欧盟第三大也是最困难的贸易伙伴。”塞夫科维奇说。他希望对非法贸易政策采取果断行动,与中国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欧盟对贸易战不感兴趣。”塞夫科维奇明确表示,这是关于“平衡与中国的关系”。他说,他曾多次明确告诉中国人,中国的补贴不应危及欧洲的就业。与此同时,欧盟还必须减少依赖,以杜绝代价高昂的风险。

他还强调,几年前中国的不当竞争导致欧洲光伏产业全面落败的事实应该给欧盟“敲响警钟”。他说:“钢铁、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领域绝不能再发生这种情况。”在提到电动车产业时,塞夫科维奇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即使你(中国车商)对价格做出承诺,这也必须像我们引入的进口关税一样有效和可执行。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关键问题。”

10月29日,欧盟正式通过旨在保护欧洲厂商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的决定。除了原本10%的汽车进口关税之外,新加征的关税介于7.8%到35.3%不等,预计实施5年。其中吉利(Geely)是18.8%、比亚迪(BYD)17%、上汽(SAIC)则是35.3%,美国企业特斯拉(Tesla)在中国厂制造的产品也面临7.8%的额外关税。

欧盟方面认为,中国经济消费疲软,受大幅补贴的商品(主要是高科技或清洁技术)出口欧洲,削弱了欧洲当地企业的竞争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这一认知作为其对华战略的基石,同时努力减少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她承诺要“降低”对华关系的风险。塞夫科维奇表示,将全力推行冯德莱恩提出的议程。

相关图集:谁发明了 “去风险”?

冯德莱恩智库演讲:2023年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两个欧洲智库主办的活动中用英语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中国“明确地将军事和商业领域融合在一起”的做法给欧洲安全带来了风险,因此需要去风险,并且更好地运用现有工具,以维护欧洲经济利益。“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而我们的答案也不可能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聚焦于去风险(De-Risking),而不是脱钩。”
对华关系新的关键词:冯德莱恩的讲话获得了巨大关注。“去风险”这个说法也随即开始在德国和美国被媒体和政界人士引用。《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表述是对欧盟对华关系新的概括,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组织中推广“去风险”的概念,并使之体现在当年5月广岛G7峰会声明的内容中。德国《明镜》周刊则指出,冯德莱恩希望在用词上保留空间,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使用的“脱钩”有所区别。
依赖是个“好选择”?:德国外长贝尔博克4月中访华期间也表示,德国并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要“降低风险”,就是说欧洲应降低对中国“不健康”的依赖。同时出席记者会的中国外长秦刚则回应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在供应链上相互依赖“是市场规则下最优的选择”;只要两国都保持开放,“就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肖尔茨是始作俑者?:有德国媒体注意到,最早公开使用“去风险”一词的并不是冯德莱恩,而是德国总理肖尔茨。2022年11月德国《明星》杂志(Stern)在肖尔茨访华前的一篇报道中引述他谈到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性时说到:“去风险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但当时这一说法并未引起特别的舆论关注。
金融术语:“去风险”(De-Risking)一词并非新近的发明,而是一个金融行业的术语,指的是银行或投资者收缩或终止交易关系,以降低支付违约的风险。而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1月,亦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欧盟虽需要“与中国合作和贸易”,但仍须修正与中国的商业交易方向,寻求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降低风险,而非脱鈎”。
沙利文:免受胁迫:华盛顿的官员也开始使用“去风险”的表述。今年4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表示,“去风险意味著拥有弹性的有效供应链,并确保我们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胁迫。”“我们只是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自己,”而并不是要切断贸易,他强调,“正如冯德莱恩主席不久前所说的。”
跨大西洋共识:德国《商报》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冯德莱恩、德国总理肖尔茨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显然已经形成了共识。“同’脱钩’不同的是,’去风险’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经济上孤立中国,而是要增强欧洲自身的经济抗压能力。”
G7峰会余音:5月的广岛G7峰会结束后,英国首相苏纳克(左二)对媒体表示,英国和G7集团其它国家在共同寻找方法,减少中国带来的挑战。“这一切都是关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补充说:“我们(七国集团)正在采取措施防止中国利用经济胁迫来干涉其他国家的主权事务。”
北京:不要“鹦鹉学舌”:对G7会议公报本已大为不满的北京做出激烈反应,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指责首相苏纳克的言论是“鹦鹉学舌”。中国外交部(图)之前就G7公报表示:“对于所谓‘经济胁迫’,美国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才是把经贸关系政治化、武器化的真正‘胁迫者’。我们奉劝七国集团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李强斥“伪命题”:中国总理李强6月27日在天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说:“现在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谓的‘降依赖、去风险’,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看,这两句话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风险管控应该由“企业去做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政府和相关组织“不应该去越俎代庖,更不应该将去风险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走入欧盟对华战略:共同的对华政策也是6月30日结束的欧盟峰会上的一个重要议题。峰会联合声明称,将支持继续保持同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减少欧洲对中国的的经济依赖。”去风险”在本次声明中正式登场,成为一个概念,今后欧盟将以它作为指导方针推出对华战略。但有批评指,欧盟目前表述的“去风险”仍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责任规范。
德国首份对华战略: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内阁通过首份对华关系战略,“不脱钩、去风险”是重要内容之一。文件称,德国将继续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降低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德国政府将提高社会对涉华风险的敏感度,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提醒企业做好风险管控。文件还强调,单方面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台海军事冲突升级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利益。

塞夫科维奇没有在昨天举行的听证会上透露想使用哪些工具来遏制中国的产能过剩。

塞夫科维奇来自斯洛伐克,2009年以来,他一直在欧盟多个领域担任。他也曾担任过斯洛伐克驻外大使。《南华早报》将塞夫乔维奇称作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亲密盟友。

(路透社、RND、南华早报)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6%AC%A7%E7%9B%9F%E5%80%99%E4%BB%BB%E8%B4%B8%E6%98%93%E4%BA%8B%E5%8A%A1%E4%B8%93%E5%91%98%EF%BC%9A%E4%B8%AD%E5%9B%BD%E6%98%AF%E6%AC%A7%E7%9B%9F%E2%80%9C%E6%9C%80%E5%85%B7%E6%8C%91%E6%88%98%E6%80%A7%E7%9A%84%E8%B4%B8%E6%98%93%E4%BC%99%E4%BC%B4%E2%80%9D/a-7069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