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兩起無差別殺人案件 中國怎麼了?


2024-11-18T04:49:03.262Z

中國江蘇省16日晚間發生一起校園持刀殺人事件。圖為一輛救護車停在甘肅省一間醫院外。(示意圖)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週六(11月16日),一名自江蘇省宜興區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21歲徐姓男子晚間於校園內行兇,用刀刺死8人,另致17人受傷。

宜興警方發布消息稱,徐姓男子是因為「考試不合格未能獲得畢業證書」,加上對實習期間的報酬不滿,才會返校行兇洩憤。警方稱,兇手犯案後已經落網,對於犯罪行為供認不諱,目前已被拘留。

港媒《香港01》發布多段疑似犯案現場影片,畫面中可看到有多名被砍傷的學生倒臥在地上,一旁有人員大喊「有沒有人會急救」。另外有一段畫面顯示兇嫌被多人包圍壓制逮捕。

中國社群平台微博也流傳一段疑似為徐姓兇嫌留下的文字,內容指控實習工廠惡意拖欠薪資、壓榨、剝削工人,並稱校方惡意扣留其畢業證書,自認遭到各方欺負。

週一(18日)上午,該文章截圖在微博上已無法查看,但仍引起不少中國網友討論。

有人評論,「一張畢業證,8死17傷」、「真相被掩蓋的嚴嚴實實的,屬實老實人被欺負到家了」,也有人指出,中國職校學生在實習期間被當成「包身工」已經是所有職校的潛規則,呼籲官方應以這起事件為契機採取行動,而非任由不合理現象繼續。

經濟問題致民間「戾氣升溫」

上週一(11日)晚間,珠海市曾發生無差別衝撞事件,一名62歲的樊姓男子因對離婚後的財產分割結果不滿,駕駛小型越野車闖入珠海市體育中心,衝撞正在體育中心內部道路運動的市民,致35人經搶救無效死亡、43人受傷住院治療。

樊姓男子已遭珠海市人民檢察院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為由,批准逮捕。

在此之前,9月曾有一名37歲男子在上海市一家超市內,無差別持刀襲擊超市內顧客,造成3人死亡,15人受傷。10月,一名50歲男子在北京一所小學外持刀傷人,導致5人受傷,其中包括3名未成年人。

一連串的「惡性事件」引起中國網路輿論熱議,討論內容涉及中國社會的心理健康。有人觀察,這跟經濟放緩帶來更大社會壓力有關,很多年經人的感受是,相較於受益於中國快速發展的前幾代人,自己的處境更糟糕。

復旦大學教授曲衛國指出,近期中國的「肆意報復社會」案件都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心理健康問題外,兇嫌認為自己處於社會弱勢,受到不公平對待,感覺自己沒有其他選擇。

曲衛國在微博上發文稱:「建立社會安全網和心理疏導機制固然重要,但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最有效的辦法是開通公共管道,對權力的使用進行監督和揭露。」該篇文章在週日下午被審查刪除。

珠海汽車衝撞事件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此事「性質極其惡劣」,要求依法嚴懲凶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網站稱,該校提供的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為電線電纜製造、室內設計、行銷等領域的工作進行培訓。

近年中國大學畢業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職校原意在於引導更多年輕人針對特定工作進行培訓。但過去一年以來,中國網路平台上仍不乏中國青年對就業、收入前景不佳的討論,今年7月還出現流行語「歷史的垃圾時間」,暗示中國社會發展已不可逆轉地惡化,執政者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挽救。

過去幾週以來,中國官方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以重振經濟。上週在珠海發生的汽車攻擊事件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稱此事「性質極其惡劣」,要求當地警方透過識別有可能發生攻擊風險的人來「加強風險控制」。

相关图集:盛世?危时?鸟瞰中国经济

基建放缓:江苏南京,距离上海约300公里的省会,成排高铁列车在南站停靠。中国计划2024年新开通14条高铁,全长1700公里。多年来,中国一直力推基础设施建设。但如今,大规模基建放缓。
东三省的困境:图中是今年春节前夕辽宁沈阳的一个市场。近年来,在房地产危机之下,中国经济受到重压,影响到就业、社会的方方面面。沈阳所在的东北地区曾是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如今经济萧条。
农业与天时:盛夏,重庆的农民收获了玉米和辣椒。今年,由于洪水、酷热高温等极端天气,农田被毁,农产品价格飙升。
清洁能源与光伏内卷:在宁夏腾格里沙漠,光伏电池板组成大片的光伏基地。中国正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然而,光伏产业如今正面临产能过剩,光伏企业面临严重内卷。
民以食为天:江苏如皋的工人在手工生产酱油。民以食为天。今年,中国也爆出食品安全事件:油罐车混装化工煤油和食用油,引发公众愤怒。
新疆的活畜市场:5月,新疆伊犁的活畜交易市场看上去颇为热闹。
期待日子“红红火火”:夏日,重庆的工人们将红辣椒分包待运。
内卷的汽车:南京一处报废汽车停放场地。作为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中国汽车行业内卷十分严重。与此同时,报废汽车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有待解决。

(路透社、香港01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4%B8%80%E9%80%B1%E5%85%A9%E8%B5%B7%E7%84%A1%E5%B7%AE%E5%88%A5%E6%AE%BA%E4%BA%BA%E6%A1%88%E4%BB%B6%20%E4%B8%AD%E5%9C%8B%E6%80%8E%E9%BA%BC%E4%BA%86%EF%BC%9F/a-708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