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22 Nov 2024 05:13:06 GMT
北京——对于传统外国汽车制造商来说,适应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向行业分析师发出了信号:公司必须加倍努力与本土企业合作才能生存。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举步维艰,该市场迅速转型,如今新能源汽车已占据中国汽车销量的一半以上。
Sino Auto Insights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涂乐表示,如果外国品牌“不能很快在中国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汽车,那么挽救任何市场份额的唯一希望可能就是与国内企业合作。”但他也指出:“但这是不是太少太晚了?对许多外国品牌来说,或许是的。”
根据CNBC对公司数据的计算,美国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德国大众汽车和日本日产汽车在2019年至2023年间,各自在中国的收入均有所下降。2023年,韩国起亚汽车在中国的销量比2020年水平下降了30%以上。相比之下,特斯拉表示,其2019年至2023年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六倍多。
随着投资者担忧加剧,管理层正在审议计划。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玛丽·巴拉上个月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安排与股东和合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会面,讨论“重组”以提高在中国的利润,中国曾是通用汽车收入最高的单一市场。
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美国、德国和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被北京要求与当地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直到2022年,中国当局才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完全拥有其本地生产。但这是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在2022年之前一直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两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的数据,中国的比亚迪和吉利汽车随后崛起,分别巩固了市场第一和第二的位置。A&O Sherman驻香港的并购律师大卫·诺曼表示:“西方汽车制造商正在意识到,他们不能只是坐视市场份额不断流失,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必须采取重大行动。”
他去年代表荷兰的Stellantis公司,以约15.9亿美元收购了中国电动汽车公司零跑汽车的20%股份。诺曼说:“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肯定会看到更多的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是巨大的,并且还在增长。”
中国的电动汽车公司将智能手机般的娱乐显示屏、投影仪和驾驶辅助技术整合到车辆中,以在竞争激烈的本地市场中生存。尽管特斯拉的驾驶辅助版本尚未在中国获得完全批准,但国内企业已经开发了自己的技术。小鹏、比亚迪等本土公司使用英伟达的芯片,而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则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构建了驾驶辅助和车载娱乐系统。
AlixPartners亚洲汽车业务联合负责人兼负责人斯蒂芬·戴尔表示:“我认为,要在中国的竞争性车辆中脱颖而出,外国公司需要拥有一个先进的驾驶系统,该系统可与一些中国车辆上的系统相媲美。”他预计,外国汽车制造商将与中国的公司合作开发驾驶辅助技术,不仅针对本地市场,还包括海外市场。
事实上,大众汽车去年已向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以开发新车型。 2026年在中国交付。此前一年,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宣布计划投资24亿欧元(约合25亿美元),用于其汽车软件子公司与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制造商地平线机器人之间的合作。在高级驾驶辅助技术领域的其他重要合作还包括丰田去年宣布与中国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小马智行成立合资企业,大规模生产汽车。
中国公司可能不易收购
外国汽车制造商能否通过与中国公司合作,在同一市场中销售自己的汽车或技术,从而建立有效的优势,仍有待观察。君合律师事务所驻上海的并购合伙人翁亚军表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过于激烈。”他指出:“你可能全力以赴,但仍然只能卖出几辆车。”翁亚军预计,行业参与者将在短期内为生存而“拼死”竞争,而不是进行收购。
中国汽车制造商为了吸引买家,纷纷降价,并在短短一年内推出了一系列新车型。即使是国有汽车公司也在苦苦挣扎。这意味着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与国有汽车公司竞争任何本地收购,华兴证券分析师王一鸣表示。他补充说,尽管中国初创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但它们还没有到想要出售自己的地步。
大众汽车对小鹏汽车的持股仍然是迄今为止外国汽车制造商与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在中国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合作。这家德国公司正在尝试其他策略来恢复其市场份额。其奥迪品牌与合作伙伴上汽集团(一家中国国有汽车制造商)本月在中国推出了一个新电动汽车品牌,该品牌摒弃了四环标志,而是用圆形大写字母拼写“AUDI”。
惠誉评级亚太企业评级主管杨景表示,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明年可能会下降,一些品牌基本上将退出中国市场。全球汽车公司还面临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这些车企正在扩大海外业务,杨景指出。她指出,尽管存在关税,例如在欧盟,“中国公司不会为了更高的盈利能力而轻易放弃海外扩张。”
原文链接:https://www.cnbc.com/2024/11/22/auto-giants-need-to-partner-with-chinese-companies-to-survive-in-china-analys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