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的香港股市能否成为“黑马”?

2024/12/03

 
      中国股市找不到复苏之路。政策预期带来的上涨行情已经过去。着眼于美国特朗普新政府上台,中美对立的隐忧也很突出,在2025年到来之前,悲观论就已抬头。在香港市场,由于长期的困境,海外投资者的存在感减弱,担心对金融国际化造成影响的中国已开始采取行动。
 
      2025年底恒生指数的目标定为20000点——香港媒体11月26日报道了瑞银集团(UBS)的预测。
 
      虽然比当前高出约3%,但仍大幅低于受中国政府政策预期推动而在10月创出的最近高点(23099点)。对于中美贸易战再起等地缘政治学风险,瑞银的分析师指出市场没有充分考虑。
 
      在香港市场,内地企业占到总市值的七至八成。从恒生指数来看,外卖APP美团、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控股这三家企业占到逾24%的份额,本土企业属于主体。
 

 
      与大陆市场不同,海外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在内地市场,从经济隐忧的逆风加强的2023年下半年开始,被称为“国家队”的政府资金的救市也变得活跃,股价形成有些特殊。而香港市场则直接反映海外投资者的动向。
 
      恒生指数截至2023年底全年连续4年下跌,累计下跌约4成。2024年从年初开始上涨1成以上,很可能成为5年来的首次上涨,但真正复苏还很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价低迷的背景下,投资者群体正在发生更替。在香港,内地投资者正在崛起,海外投资者的存在感正在相对减弱。利用经由上海和深圳市场的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内地投资者对香港股票的投资急剧增长,在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接近2成。
 
      低估值是主要原因。显示在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重复上市的股票价格差的“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HSAHP)”目前处于148左右的高位。显示出在香港,同一只股票便宜50%左右。呈现的局面是大陆资金不断买入因海外和香港的投资者放弃而变得便宜的股票。
 

 
      香港一直肩负着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任。在10年前的2014年,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引入交易互联互通为契机,加快了这一步伐。
 
      大陆利用香港作为可以调节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水龙头,一直分阶段推进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教授游川和郎就沪港通引进的背景表示:“当时是中国新领导层2012年刚刚上任,试图在世界上推动中国金融飞跃的时候”。
 
      基于沪港通的内地投资者的香港股票买卖顺利增长,累计的净买入额约达到3.6万亿港元。海外投资者通过香港市场买入内地股票的情况也有所增加,此外,作为内地知名企业通过新股上市筹集海外资金的平台,香港也备受关注。
 
      然而,在大规模游行发生的2019年以后转为停滞。2023年夏季,随着中国房地产不景气的隐忧再次出现,海外资金的流出变得明显。2024年8月停止了披露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买卖内地股票的数据。这看起来像是隐瞒实际情况。
 
      与此同时,吸引海外企业上市、瞄准国际市场的动向也在逆转。
 
      着眼于在中国扩大业务,自然派化妆品品牌法国欧舒丹国际于2010年上市。2011年大型旅行包企业美国新秀丽和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达也上市。
 
      不过,中国面临通货紧缩,消费逆风增强。欧舒丹以“重新制定战略”为由,于今年10月退市。2011年推出的“恒生外国公司综合指数”纳入的股票也有所减少,目前只剩下11只,比当初的15只有所减少。新上市的多是中国本土企业。
 
      中国大陆最近加强了扶持香港的姿态。游川和郎教授表示“对中国政府而言,作为与西方金融联系的最前线,香港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香港要进一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中共主管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副总理何立峰11月19日在香港举行的金融活动上如此表态。去年是在线参加,但这次是现场出席,表现出重视的程度。
 
      在美国特朗普新政府即将上台的情况下,如果香港就此失去国际性,与美国等西方金融的联系变得脆弱,中国面对制裁将变得更加脆弱。
 
      恒生指数成分股的PER(市盈率)仅为约9倍,明显低于日经平均指数(约16倍)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约22倍)。也有探索投资机会的动向。
 
      “正在谨慎地寻找投资时机。这是因为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错失都过于严重”,英国大型投资公司施罗德投资亚洲区多元化资产投资主管近藤敬子表示密切关注中国政府的动向。如果中国股市出现反转,香港市场将敏感地反应,因此很多投资者将其视为黑马。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伊原健作 香港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hina/cfinancial/57408-2024-12-03-05-00-41.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