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漫游:“仍有时间,仍有时间”

长平
2025-02-08T14:08:32.299Z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弗里德里希特展中展出油画《雾海上的漫游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

如果你曾相信什么,

你相信自己有无尽的时间。

有时间去表达,去梳理,

去把言语排列成合适的形式,你坚信你能找到。

如今,你站在海边,面对即将来临的风暴。

海鸥在波涛之上盘旋,天色愈发阴沉。

……

这是居住在纽约的诗人詹妮弗·富兰克林(Jennifer Franklin)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邀,为十九世纪德国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海边修士》写的配画诗。

德国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作品《海边修士》

今天(2月8日),弗里德里希作品展《自然之魂》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

我正打算写一写去年暑假在纽约新艺廊美术馆看的德国画家葆拉·莫德松-贝克尔(Paula Modersohn-Becker)画展,却连续几天都收到弗里德里希画展的“会员分享”信息。

一般来说,如果你打算一年之内参观同一家博物馆三次以上,购买会员卡(或者年卡)可以节省门票费。如果你像我一样已经给记者协会交了会费,拥有记者证,那么在德国和欧洲的大多博物馆都不用买票。但是,我给女儿办了若干会员卡。我们一起度过的假期,大多时间都在博物馆里逗留。

博物馆的“会员分享”信息,很多时候都被当作垃圾邮件忽略了。但是我却无法轻易把目光从从“弗里德里希画展”移开,我想知道他们怎样在美国组织这个展览,怎样解说那些令人心颤的画作。

坦率地说,也是因为本专栏(“长平漫游”)的名字、内容和写法,都受到弗里德里希的启发。

在本专栏的开篇文章中,我写道:“每当有人问起这些年来的生活,我总会想起汉堡艺术馆里的一幅油画名作《雾海上的漫游者》(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

我引用了法国艺术批评家巴布-高尔(Francoise Barbe-Gall)对此画的阐述:“画中图景充满诱惑,但它却建立在荒谬之上。……弗里德里希的漫游者似乎在思考:是什么把自己和完整的自我实现分开?但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令人骄傲的孤独,将自己置身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上。”(参见《长平漫游:火车又晚点了》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弗里德里希纪念展《自然之魂》

从《两个人凝视月亮》到《等待戈多》

尽管《雾海上的漫游者》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中国人对弗里德里希的名字并不熟悉。也许我们可以从广为人知的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说起。贝克特曾经告诉记者,他那部于1953年在巴黎首演并轰动文艺界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灵感来自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两个人凝视月亮》。

在这油画作中,暮色苍茫,枯藤老树,两个男人——其中一位可能是弗里德里希本人——凝视着月亮。英国诗人艾米莉·皮蒂诺斯(Emily Pittinos)写道:他们以欣赏月亮互相陪伴,这个奇妙的时刻甚至让充斥着画面的邪恶变得温柔起来。我想,他们那个时代充满了崇高和神秘,月亮的升起会让人驻足观望;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这样的时刻已不多见。

“他们那个时代”指的就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出于对工业革命和科学理性对人性桎梏的反思,浪漫主义将人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弗里德里希称:“艺术家的感觉就是法则”。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来说,写诗就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贝多芬的交响曲和歌德的小说,还有格林兄弟的童话,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我承认,作为一个看惯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爱好者,我理所当然地喜欢上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那些乡村的景色,壮观、美丽而又温暖。我一度痴迷于阿尔伯特·克伊普(Aelbert Cuyp)画的晨曦和夕阳,那些光芒中恰到好处的柔情,穿越三百年的时间沐浴我着的心灵。

对于弗里德里希的“自然之魂”,刚开始我感到完全陌生。这些作品,对自然充满敬畏,同时强调个人体验、亲密性和开放性,让人感到神秘、不安和惊恐,甚至死亡的气息,是人在自然中敞开灵魂的深度体验和无情拷问。

正如大都会博物馆的描绘: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锋,弗里德里希重塑了欧洲风景画,将自然描绘为深刻的精神和情感碰撞的景象。

弗里德里希画作《两个人凝视月亮》(1823/24)

艾米莉·皮蒂诺斯为《两个人凝视月亮》写的配画诗吟诵道:

当天空过早地沉入阴霾,

白昼在夜晚的边缘消融,

我必须提醒自己,每一个冬日的黄昏,

都这样降临。

正如那两个人,

在崇高的漫步中停下脚步,

在一块石头旁边小便,

想起来他们身在何处,

凝望月亮微微泛红的光辉。

……

浪漫主义与纳粹宣传

2024年是弗里德里希诞辰250周年,德国三家博物馆——汉堡艺术馆、柏林国家美术馆和德累斯顿国家艺术馆——举办了大型纪念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自然之魂”,就是这个纪念展的延续。

一百多年以后,浪漫主义运动激发的个人情感和民族意识,遭到纳粹政权的利用,被用来宣传“德意志精神”。弗里德里希作品里的孤独、忧郁、迷惘和探索,都被简化为英雄主义情感。希特勒称浪漫主义艺术家“是我们民族最高贵精神的代表”。

由于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出现在纳粹宣传画中,他在二战之后一度遭到嫌恶和冷遇。

弗里德里希油画《雾海上的漫游者》

今天,人们仍然需要为他正名。评论家们指出,即便是《雾海上的漫游者》,弗里德里希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比纳粹的宣传复杂得多。它不仅关于征服,更是关于沉思、敬畏、宁静与个人的渺小。主人公并非不可一世的英雄,而是一个身心疲惫却还锲而不舍的求索者。

 

如果你曾相信什么,

你相信自己一无所有——

没有时间,没有言语。

没有时间去表达言语。

……

风穿透肌肤,

提醒你仍然活着。

你看到地平线阴云之下无尽延展。

即便风暴即将到来,

天空的一角依旧湛蓝。

你听见遥远的钹声在低语——

仍有时间,仍有时间。

——詹妮弗·富兰克林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9%95%BF%E5%B9%B3%E6%BC%AB%E6%B8%B8%EF%BC%9A%E2%80%9C%E4%BB%8D%E6%9C%89%E6%97%B6%E9%97%B4%EF%BC%8C%E4%BB%8D%E6%9C%89%E6%97%B6%E9%97%B4%E2%80%9D/a-71548218

jpichi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