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编者按:特朗普政权诞生的美国。尽管社会上弥漫着对现状的愤怒和不满,经济却处于巅峰状态,超级大国的地位依然稳固。美国的强大与脆弱究竟源自何处?《日本经济新闻》美国当地记者报道那些日常新闻中未曾展现的“真实美国”。本栏目不定期刊登。
在2月的一个周六午后,大量三明治、水果等食品被送到洛杉矶郊区帕萨迪纳市的一座公园。现场还准备了五颜六色的运动鞋、白色袜子、防疫口罩、零食、急救包、手电筒和手机充电器等物资。
枕边的水和三明治
这里是负责相互扶助(Mutual Aid)活动的组织“Pasadena for All”的活动据点。他们面向无家可归者无偿提供食物和衣物,所有费用均依靠捐款支持。
志愿者们拖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公园里向坐着或躺着的每个人递送物品。对于熟睡的人,他们悄悄地走近,把水和三明治轻轻放在枕边。而对于醒着的人,则会主动问道:“需要三明治和水吗?”如果有人感兴趣,志愿者还会继续询问:“需要袜子吗?要口罩吗?”并提供所需物资。
有些人表示“我不需要,但谢谢你们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后离开;也有人则十分感激地接受帮助,说“什么都能派上用场”。
相互扶助是一种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没有上下级关系,主要目标是解决无家可归等身边的问题。该活动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活跃起来,并在今年1月洛杉矶山火后再次引发关注。
参与该组织的贾斯帕·秋(26岁)表示:“我们的工作很简单,对所有人都开放”。 成员土黑詠未(35岁)则表示:“美国缺乏社会安全网,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无家可归者”。 正是这一意识促让她加入了该组织。
洛杉矶山火让相互扶助受到关注
在洛杉矶,另一个组织“Radical Clothes Swap”也在持续开展免费赠送衣物的活动。人们可以捐赠不再需要的衣物,供有需要的人免费领取。山火发生后,前来领取衣物的人数激增至平时的几倍,单日访问人数达120人。
“Radical Clothes Swap”将援助的衣服无偿提供给需要的人(2月8日,洛杉矶)
该组织的创始成员兼CEO妮可·马西亚斯表示:“洛杉矶市民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活动的价值”。 她指出,在第二次特朗普政府执政后,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相互扶助”,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次洛杉矶山火中,相互扶助团体还参与了清理被大火烧毁倒塌的树木等救灾工作。据“Mutual Aid Los Angeles Network”统计,截至2月底,洛杉矶已有100多个相互扶助组织在开展活动。
个人捐款额:美国远超日本
相互扶助在美国兴盛,与长期以来根植于社区的教会文化密不可分。纽约大学教授苏珊·科普指出,美国有很多从欧洲大陆逃离宗教迫害而来的移民,他们往往聚集在信仰相同的教会周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相互扶助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并延续至今。
据英国慈善援助基金(Charities Aid Foundation)调查,在过去一年里,曾向陌生人提供帮助的美国人占76%,而日本仅为24%,相差三倍。
此外,美国捐款的充裕程度也不容忽视。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国家慈善信托基金”(National Philanthropic Trust)统计,2023年美国个人捐款总额达5600亿美元(约合83万亿日元)。其中部分资金流向慈善团体,支撑着相互扶助活动。相比之下,日本筹款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个人捐款总额仅为1.2万亿日元。
教会门口贴上“禁止入内”告示
特朗普政府的上台,也影响了相互扶助的运作方式。
在洛杉矶郊区帕萨迪纳市的“全圣教堂”(All Saints Church),曾在山火期间收容了约180名无家可归者。然而,如今该教堂大厅的门上却张贴着“私人土地(禁止入内)”“无公共厕所”等告示。
但这并非是为了驱赶求助者,而是为了明确教堂属于“私人领地”,从而阻止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轻易进入,以防止他们对无证移民进行突击检查。
山火发生几天后,志愿者团体在受灾者住宿的教堂提供免费的早餐。“全圣教堂”(All Saints Church)基思·霍尔曼提供图片
教堂工作人员基思·霍尔曼表示,该教堂在二战期间曾抗议日裔美国人的强制收容,甚至有牧师站在运送日裔列车前阻止行动。
在华盛顿特区,另一座“桌子教堂”(Table Church)一直致力于支持LGBTQ+群体。社会服务负责人阿莉·麦吉尔表示,他们还开始援助因特朗普政府官僚改革而失业的人。由于政府救济资源有限,教堂牧师兰迪斯·艾娜称:“(在特朗普政府执政后)连富裕阶层都开始意识到,只能依靠自己相互扶助”。
美国社会常被认为充满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严酷竞争。然而,正如这些相互扶助活动所展现的,仍然有人愿意向社会的弱势群体伸出援手,这也是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面。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野一色遥花 洛杉矶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8238-2025-03-31-05-00-52.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