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T10:02:08.314Z
(德国之声中文网)行动代表着方向,政治领袖的行动代表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中国过去一周两大国际论坛——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李强和丁薛祥的主旨演讲尤其是习近平随后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的举动和讲话,表明中国政府持续在强化中国市场对外资的重要性及吸引力,以图稳定外资。
自2023年中国废除疫情清零政策,重开国门,将注意力再次聚焦经济后,当局即发现,要恢复中国市场的活力,重振经济,离不开民企和外资,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来华投资上。应该说,前者取得初步效果,民企信心有一定复苏,然而后者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原因在于,中国这轮重开国门的背景有深刻变化,中美对抗在持续深化,美国对中国的各种限制,特别是在技术和投资上的限制不断堆叠强化,外部环境对中国更严峻,西方企业尤其美资撤离中国市场的步伐在加快,而想进入中国的企业,也在权衡地缘政治风险和中国国内的政策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当局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及所采取的执法行动也让西方企业害怕无意中触碰中国的国安风险。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有关部门2023年3月突袭了美资调查公司美思明智北京办事处,关闭了公司业务,拘留了五名中国籍员工,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未依法报经批准取得涉外统计调查资格,违法从事涉外统计调查活动”,此举引发在华外国投资者的担忧和恐慌,削弱了最高层对外资的友好表态效果。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国消费市场的持续疲软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内卷”现象加剧,在华外企在中国市场维持正常盈利增长越来越困难,这尤其表现在电动汽车领域,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欧美日韩的汽车企业也不得不同中国车企激烈竞争,利润日益减少。这使得中国市场对外企不再是个理想的投资地。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万9080家,虽比上年增长9.9%,但实际使用外资(FDI)额为人民币8262.5亿元,同比减少27.1%;今年前两月的实际使用外资额为1712.1亿元人民币,按年下降20.4%,其中1月实际使用外资额按年下降13.4%。这说明过去两年的中国引资政策和努力并未奏效,从而侧面也印证了当下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对中国吸收外资有重大影响,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引资的艰难。
对中国来说,外资不但在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还会起到重要作用,更是投给中国的一张信任票,就此而言,稳外资就是稳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原重庆市长黄奇帆提供的两个数据说明了这个问题,外企去年占中国制造业出口的30%,但占中国高技术、装备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出口的比例达50%,也即一半的高附加值技术的产品出口是由外企贡献的,说明中国的技术和产业进步仍离不开外企。
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当局在年初出台了稳外资行动方案20条,提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提速加力,进一步压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在自贸试验区持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举措。
特朗普关税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特朗普的上台既给了中国当局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压力,但也给了某种机会。中国预期到特朗普政府会对中国加强施压,尽管当局经过6年多的贸易战已经比第一次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战显得有经验和从容,可关税战也会强化对中国经济的压力。不过特朗普也送给了中国一个“意外惊喜”,就是他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对待盟友的关税威胁和领土觊觎,尤其是对乌克兰的态度,超出了外界预期,让美国的盟友对其大为不满,从而使得中国倡导的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外交与经贸路线有可能得到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更多国家的响应。为避险,西方资本也包括美资,开始从华尔街撤退,去年第四季度就着手在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布局投资。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3月下旬举行的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与会的外企比去年有所增加。有21个国家和地区共86位跨国企业代表出席了发展高层论坛,比去年多了3个,其中美企数量最多,占比约三分之一,而之前预测美企会减少,也会低调。
习近平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这是继去年会见参加发展高层论坛的美方工商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后的又一次与国际企业家的集体见面。这次会见的对象不仅有美方企业家,也有西方其他国家的企业和非西方企业家,其中美企14家、德企10家、英企6家、法企3家,还有日韩、巴西、沙特等国企业,行业包括医疗制约、制造业、金融、能源、零售、技术、汽车、消费。显然,参会的企业及其所在行业都是经过中国当局精心挑选的,意在显示中国市场对外资和外企的吸引力与重要性,以及外资外企对中国的信心。
习的讲话要点有三:一是重新为外企定位,将外企在中国的地位拔高。在他看来,外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创造的重要参与者,是中国联通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这“三个重要参与者”的定位虽是对事实的描述,但过去不这么讲,现在把它拔高到这个强调,当然是感受到了外资的重要。二是对外企进行信心喊话,习表示,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目的就是要打消外企对投资中国的疑虑,坚定其信心,放心来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三是下一步为外企采取的举措,习称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破解市场准入中“大门开、小门不开”的具体问题;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外资企业依法公平获得生产要素,保障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强服务保障,听取企业诉求,帮助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与习接见国际工商界代表随同进行的,是当局释放了美思明智集团的五名员工,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当局进一步稳外资的信号表现。虽然在前述两个论坛参会的包括美企在内的外企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然而,这些举动特别是习接见国际工商界代表的举措,能否显著改善和提高外企对中国的信心,恐怕也不容易。去年习接见参会的美方企业和战略学术界代表就并未减慢美企撤离中国市场的步伐。原因在于,特朗普料将对中国继续强硬,中美经济和科技还在继续脱钩,这一趋势短期难以逆转,除非美中真的达成大交易。对企业来说,肯定是要规避这个政治风险,谨慎评估对中国的投资,李嘉诚的长和是这方面的一个警告。
但是,要稳住外企,也取决中国市场自身的状况,如果当局提振消费的努力不见效,消费市场改善的幅度不大,企业在中国市场无利可图或者盈利微薄,也不会冒着地缘政治风险而投资中国。某种程度而言,后者比特朗普对中国关税战的威胁所起到的影响力更大。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5%AE%A2%E5%BA%A7%E8%AF%84%E8%AE%BA%EF%BC%9A%E7%A8%B3%E4%BD%8F%E5%A4%96%E8%B5%84%E8%BF%98%E5%BE%97%E9%9D%A0%E5%B8%82%E5%9C%BA/a-7209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