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T15:05:47.764Z
(德国之声中文网)就在4月3日的中国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对美国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之决定大加抨击,表示会“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何亚东提到,已经有“很多贸易伙伴表达强烈不满和明确反对”,指出“历史证明,提高关税解决不了美国自身问题,既损害美国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供链稳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单边关税措施,与贸易伙伴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抨击美国时,多次提及“很多贸易伙伴”。就在同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何亚东就披露说,几天前,中国商务部长与到访的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为推动中欧企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环境。鉴于案情复杂,应欧方请求,中方决定依法延长白兰地反倾销案调查期限。”
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曾多年任欧盟驻中国商会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指出,这是中国在利用特朗普颠覆既有国际秩序的时机向欧盟发动“魅力攻势”。“我觉得欧盟和中国在接下去一段时间里真的有可能互相接近,欧中关系有望进一步缓和。”这位目前担任大成全球咨询公司–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DGA)合伙人的中国问题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中美关系极有可能因为特朗普不断加码关税而趋于紧张,“因为中国政府必须做出回击,而且可以说他们早就已经把子弹上膛了。”
中国驻欧盟商会秘书长方东葵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说,作为中、美、欧全球三大市场中的两个,“中国和欧盟现在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和磋商,从而为动荡的全球贸易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欧中贸易摩擦依旧
然而,中国和欧盟相互接近、共同抵抗特朗普关税大棒的构想面临着许多内部的阻碍。近年来,欧中之间围绕着太阳能、电动汽车反补贴关税等贸易问题有着不小的摩擦。欧盟方面调查认定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大量受益于“不公正的补贴政策”,并出台了相应的惩罚性关税。北京也对不少欧盟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尽管欧中双方一直在就此议题保持谈判,但是何时能取得成果仍然是个未知数。此外,也有不少关注欧中关系的分析人士担心,随着特朗普普遍加征关税,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欧盟和中国,势必会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上更加激烈地竞争,因此会反而激化欧中之间的矛盾。
长年关注中国经济的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W Köln)贸易专家马特斯(Jürgen Matthes)就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商品极可能会被迫寻求其他销售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我们看到中国企业一方面确实更有效率、更善于创新,但另一方面也收到了巨额补贴。而且,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也是被低估的,这也赋予了中国商品不对称优势。”
中国驻欧盟商会则对这种担忧不以为然。秘书长方东葵说,作为体量巨大的经济体,中欧之间存在贸易摩擦和分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中欧双方现在要做的就是“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维护者防止逐级竞争”,“避免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蒙受更严重冲击”。他进一步建议目前处于封冻中的《中欧投资协议》重启谈判,从而“通过中欧合作来对冲全球市场的动荡”。
双重去风险
德国经济学家马特斯却认为,解冻“中欧投资协议”现在并非好主意。“如果北京真的能大幅收紧补贴、恢复人民币升值,那么我们或许还可以讨论《中欧投资协议》。但即便是这样,也是不一定符合我们欧洲利益的。因为该协议会激励欧洲大型企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扩大其中国工厂的产能,进一步损害欧盟对华出口、进一步威胁欧洲本土的就业岗位。”
曾在中国生活好几十年的伍德克则指出,不论是中国商品可能转而冲击欧盟市场、还是《中欧投资协议》可能造成的欧洲就业岗位流失,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中国工业领域广泛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当前中国政经体制下很难解决。“中国的制造业生产了全球34%的商品,如果产能全开比例也许还要更高,但是中国的消费只占了全球的12%。这样的情况,肯定会造成国内的经济问题,也会危及和贸易伙伴的关系。……但是我依然相信布鲁塞尔和北京现在都在寻求改善双边关系。”
智库机构“欧盟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的中国问题专家欧特尔(Janka Oertel)几天前在接受德广联中国播客节目Welt.Macht.China采访时则明确警告说,欧洲不应该在欧美关系转冷之时转而寻求亲近中国:“在特朗普当选之前存在的欧中摩擦,如今依然存在,不论是产能过剩、还是不公正的贸易手段等等。所以说,另一边的中国并不是什么神奇药方。”
有鉴于此,近期德国以及欧盟政界逐渐开始提及“双重去风险”概念(Duo-Derisking),也就是同时降低欧洲对美国、中国的经贸依赖度。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W Köln)贸易专家马特斯就在德国之声采访中说:“欧盟的对华去风险策略将会因为特朗普的关税而变得更加艰难,这意味着欧盟必须要加强和拉美国家、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加强关系,推动经贸关系多样化进程。”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