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已故”投资者的表现优于在世者

Sat, 05 Apr 2025 13:55:16 GMT

安德鲁·福克斯 | 图片银行 | 盖蒂图片社
“死亡”投资者往往能战胜活着的投资者——至少在投资回报方面是如此。

所谓”死亡”投资者,指的是采用”买入并持有”策略的非活跃交易者。专家指出,这种被动策略通常能获得比主动交易更好的收益,因为后者往往会产生更高成本与税负,且决策易受情绪冲动影响。投资专家表示,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无为而治的投资方式通常比频繁操作更能带来理想回报。

注册财务规划师兼金融心理学家布拉德·克朗茨指出,投资回报的”最大威胁”并非政府政策或企业行为,而是人类自身行为。”当人们处于恐慌状态时抛售资产,又在亢奋时追高买入,”这位科罗拉多州YMW咨询公司管理合伙人、CNBC顾问委员会成员解释道,”我们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正是死亡投资者表现更优的原因。”

**为何收益落后**
死亡投资者始终”持有”股票穿越市场波动。克朗茨指出,历史数据显示股市每次下跌后都会复苏,并屡创新高。

DALBAR公司的年度投资者行为研究揭示了不良习惯对收益的侵蚀程度:2023年普通股票投资者的回报率比标普500指数落后5.5个百分点(散户平均收益约21%,而标普500回报率达26%)。这种差距在长期维度同样显著——晨星数据显示,2014至2023年间美国共同基金与ETF投资者年均收益仅6.3%,而同期基金平均总回报达7.3%。

晨星研究服务董事总经理杰弗里·普塔克指出,这意味着投资者十年间损失了约15%的潜在收益,这种差距与历史数据一致。”追涨杀跌必然导致收益落后于买入持有策略,”他分析道,”这就是你收益不佳的根源。”

**从众本能作祟**
专家解释,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本能驱使我们在市场下跌时恐慌抛售,在特定品类(如网红股、加密货币或黄金)见顶时疯狂追高。”我们天生具有从众心理,”克朗茨说,”这种投资方式在心理学上是完全错误的,但我们的基因决定了这种行为模式。”

Ritholtz财富管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巴里·里索兹补充道,市场波动会触发人类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我们的直觉源于草原生存法则,要求我们对威胁做出即时情绪反应——但这种反应在金融市场从未带来好结果。”

**行为偏差的代价**
专家表示,这些行为偏差可能造成巨额损失。以2005至2024年期间1万美元投资标普500为例: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数据显示,买入持有策略20年后可增值至近7.2万美元(年均回报10.4%);若错过期间10个最佳交易日,总收益将腰斩至3.3万美元;若错过20个最佳交易日,收益仅剩2万美元。

**买入持有≠彻底躺平**
当然,投资者并非要完全消极应对。理财顾问通常建议定期检视资产配置(确保与投资期限、风险承受度匹配)、再平衡投资组合、最大化利用税收优惠账户等基础操作。关键在于建立系统化投资流程,避免受情绪驱使做出决策。

“制定书面投资政策声明,明确买卖规则,”克朗茨建议,”当市场波动触发情绪反应时,这份书面计划能让你保持理性。” (投资组合与目标)并定期调整以维持股债配置比例。帕塔克指出,平衡型基金和目标日期基金等工具能自动完成这些操作,这类”一站式”基金不仅实现广泛分散投资,还能自动处理再平衡等”常规操作”。他表示这类基金能减少投资者自主交易频次,而控制交易次数正是投资成功的重要法则。

帕塔克强调”少即是多”的原则(专家同时提醒:出于税务考虑,需谨慎在非退休账户中持有此类基金)。他认为培养投资惯性同样关键,建议尽可能实现储蓄与投资的自动化流程。以401(k)养老金计划为例,员工每期薪资自动扣款投入,无需主动操作即为理想实践。

原文链接:https://www.cnbc.com/2025/04/05/heres-why-dead-investors-outperform-the-living.html

jpichi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