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陌生人的奇怪短信?”错号”信息泛滥成诈骗新财源 (注:译文采用问句形式引发读者共鸣,”wrong number”译为”错号”更符合中文短信场景表述;”payday”意译为”财源”既保留原意又避免直译生硬;通过”泛滥”一词强化问题严重性;整体保持口语化风格,标题句式结构重组后更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Fri, 25 Apr 2025 15:34:23 GMT

托菲克·艾哈迈德 | Istock | Getty Images
“嗨,你好吗?””嘿,你酸痛的背怎么样了?””抱歉,我有点迟到;我们6点15分见吧。”如果你最近收到越来越多这类看似随意无害的陌生短信,那么你并不孤单——这也不是发错了号码。在网络诈骗中,借助人工智能的”错号短信”骗术正日益猖獗,诈骗者试图诱使手机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和金融账户权限。

在芝加哥郊区某学院工作的安·纳格尔就曾收到过一条足以乱真的短信:”我差点以为这是镇上某个组织成员发来的,当时真的恍惚了几秒钟。”但当对方要求她购买香草维萨礼品卡并刮开背面的验证码时,她立即识破了骗局并终止对话。”这帮骗子确实狡猾。”纳格尔感叹道。

迈克菲公司首席技术官史蒂夫·格罗布曼指出,这些看似发错的信息背后往往暗藏玄机。海外诈骗集团通过发送无害内容实现多重目的:首先验证手机号的活跃度及机主回复意愿,其次将号码纳入数据库为日后精准诈骗做准备。即使初次接触未果,他们也会标记潜在目标。当号码被用户或运营商屏蔽时,诈骗者会立即转向新目标——近期猖獗的”通行费诈骗”正是如此运作。

“建立初步联系后,他们会着力培养某种’关系’。”格罗布曼透露,这些隶属于资金雄厚犯罪集团的骗子极具耐心,最终目标是通过打造亲密关系实施”杀猪盘”诈骗。联邦贸易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美因短信诈骗损失达4.7亿美元,较2020年激增五倍。

养老积蓄成终极猎物
耗时漫长的短信骗局(有时掺杂感情元素)往往瞄准受害者的毕生积蓄或退休账户。”由于获利空间巨大,他们值得投入时间培养信任。”迈克菲研究显示,虽然邮件仍是网络诈骗主要渠道(占47%),但已有1/4美国人收到过这类”错号短信”,与社交媒体诈骗(24%)相当。

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原本费时费力的骗术变得高效精准。诈骗者能利用AI分析区号定制文本、爬取社交媒体资料、构建家庭关系网。特别是近年来数据泄露事件与AI技术普及的双重作用,导致”错号短信”数量激增。”这使得骗局更具可信度,受害率和涉案金额持续攀升。”格罗布曼警告道。

但拒绝互动并非易事,因为心理学工具与AI技术同样重要。新泽西州心理治疗师马尔卡·肖发现,越来越多的就诊者成为短信诈骗受害者:”这种骗术之所以有效,在于它击中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需求——对人际联结的渴望。” 肖指出,新冠疫情的深远影响仍在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感已达到流行病级别的时代。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太多人感到与社会脱节、被忽视。”那些曾经历创伤或长期孤独的人,更容易被这种文字互动所吸引。”他们的认知防御会降低,心想’我需要这种联系’。这正是骗子得手的突破口。”肖解释道。

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快速扫描社交媒体资料锁定潜在孤独人群,并获取其电话号码。即使看似无害的骗局未能达成”杀猪盘”式巨额诈骗,仍有利可图。环联全球事件响应总监埃德尔·里贝罗表示,虽然榨干受害者积蓄是主要目标,但黑客还能从短信互动中获取次级价值。”数据就是金钱。”里贝罗指出,即便仅获得姓名和电话号码,这些信息也能在暗网出售。更甚者,骗子可能收集足够数据破解电子邮箱。某些情况下,诈骗者通过诱导回复锁定受害者社交媒体账户并实施封禁,而人们往往愿意付费赎回账号。

“我们见过有人支付200-800美元小额赎金来恢复社交媒体访问权。”里贝罗称,虽然远低于黑客预期收益,但积少成多。”他们能挖掘多数人的隐私信息用于勒索、欺诈,或将数据打包转售。”蓝航主动网络安全服务高级主管达斯汀·布鲁尔建议,对待可疑短信最佳策略是置之不理:不回复并标记为垃圾信息。这既能坚定立场,又能净化收件箱。”这样我就成了诈骗者的无效目标,通常不会再收到后续信息。”标记垃圾信息还能警示通讯平台该内容涉嫌诈骗,部分应用会据此建立防护机制保护其他用户。但环联的里贝罗预测,短期内这类短信仍将持续泛滥:”因为有效,所以猖獗——只要有利可图,犯罪就会继续。”

原文链接:https://www.cnbc.com/2025/04/25/odd-text-wrong-number-messages-new-scam-payday-hackers.html

jpichi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