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核谈判周日继续 特朗普下周访问中东

德正
2025-05-10T14:31:44.217Z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退出了前总统奥巴马促成的伊朗核协议。该协议允许伊朗在远低于武器级别的标准下进行铀浓缩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和伊朗将于周日(5月11日)在阿曼苏丹国举行新一轮核谈判,而特朗普即将在下周访问中东。

特朗普将访问海湾地区的三个阿拉伯君主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联酋。他曾表达希望与德黑兰达成协议,以避免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发动军事打击,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战争。

此前,在阿曼和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三轮谈判结束时,双方都表达了乐观态度。尽管美伊敌对已持续四十年,但目前的外交气氛被形容为友好。

不过,这些谈判尚未进入技术细节,许多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特朗普的朋友、全球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曾表示,将允许伊朗为民用目的保留低浓缩铀的灵活性。

但在周五(5月9日)发布的一次采访中,维特科夫明确地给出了不同的信息。他表示,特朗普政府将反对伊朗进行任何形式的铀浓缩。

他在右翼媒体《布赖特巴特新闻》上说:“伊朗绝不能再拥有铀浓缩计划。这是我们的红线。绝不允许浓缩。”

他说:“这意味着要拆除,这意味着不能武器化,也意味着纳坦兹、福尔多和伊斯法罕——他们的三个浓缩设施——都必须被拆除。”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此前曾提出,伊朗可以进口用于民用能源的浓缩铀。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退出了前总统奥巴马促成的伊朗核协议。该协议允许伊朗在远低于武器级别的标准下进行铀浓缩。

2011年开始启用的伊朗布什尔核电站

“要么好好地炸,要么狠狠地炸”

伊朗是否会自愿完全拆除其核计划并放弃所有铀浓缩活动?许多观察人士表示怀疑

不过,过去一年中,伊朗的处境变得更加不利。以色列重创了伊朗支持的黎巴嫩什叶派武装组织真主党,使其在战争中反击的能力大为削弱。同时,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在去年12月被推翻

以色列还打击了伊朗的防空系统。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进行恐怖袭击之后,两国关系公开恶化,爆发了冲突。哈马斯同样得到伊朗政权的支持。

特朗普本人也承认,他在伊朗政策上面临矛盾。他表示,自己在第二任期伊始,一些鹰派顾问曾敦促他加强对伊朗的压力,而他对此持保留态度。

在周四(5月8日)的一次采访中,特朗普表示,他希望“彻底验证”伊朗有争议的核活动已经停止,但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实现。

他对保守派电台主持人休·休伊特(Hugh Hewitt)说,他宁愿“达成交易”,也不愿看到军事行动。

伊朗外长在3月曾表示:不会在“胁迫”下开展谈判

特朗普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好好地炸,要么狠狠地炸。”

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克齐(Abbas Araghchi)表示,阿曼作为调解方提出周日为谈判日期,双方都已同意。

阿拉克齐在伊朗媒体发布的视频中说:“谈判正在推进,自然地,越往前走,我们需要的磋商就越多,代表团也需要更多时间研究问题。”

他说:“但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前进,逐步进入细节阶段。”

尽管谈判在进行,特朗普政府仍不断加码对伊朗的制裁,这激怒了德黑兰。周四,美国又制裁了中国一家炼油厂,这是伊朗石油的主要出口市场。

自特朗普退出奥巴马时期协议以来,美国一直试图利用其影响力阻止所有国家购买伊朗石油。

美国总统的出访历程

除了赴梵蒂冈参加前教宗方济各的葬礼之外,这趟中东之行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重要外交行程。

自1900年以来,据法新社统计,美国总统共进行了834次出访,访问了116个国家和地区。

二战前,由于交通限制,美国总统的外访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二战后,欧洲成为美国总统首选的出访地区。

苏联解体后,东欧成为克林顿和小布什总统频繁出访的地区。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周六在罗马参加教宗方济各葬礼期间,在梵蒂冈举行了会谈

在1970年代以前,没有美国总统访问过中东。

尼克松在1974年6月首次访问中东,走访了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以色列和约旦。

从克林顿时代起,美国总统越来越多地访问中东,试图调解巴以冲突,也卷入了该地区的其他冲突。

以色列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务卿访问以色列次数达到169次,远超同一时期对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访问总数。

进入奥巴马和特朗普第一任期,东亚和东南亚也成为美国总统重视的出访地区,两人四分之一的外访都集中在亚洲。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政策,试图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地区影响力。

在这一战略框架下,美国对传统盟友日本的依赖加深。日本也因此成为奥巴马和特朗普总统外访中排名第二的目的地。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7%BE%8E%E4%BC%8A%E6%A0%B8%E8%B0%88%E5%88%A4%E5%91%A8%E6%97%A5%E7%BB%A7%E7%BB%AD%20%E7%89%B9%E6%9C%97%E6%99%AE%E4%B8%8B%E5%91%A8%E8%AE%BF%E9%97%AE%E4%B8%AD%E4%B8%9C%20%20/a-72501821

jpichi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