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T10:16:20.586Z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六(5月10日)公布,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4月份同比下降0.1%,连续第三个月下降。法新社认为,这反映出在支出疲软和中美激烈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在重振经济方面面临持续挑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一个关键指标,该指数连续数月下降,表明通缩现象持续存在。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近年来饱受通缩压力困扰,物价长期低迷。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最新数据时表示:“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下行,影响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下降。”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4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跌幅较3月的2.5%有所扩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另一个衡量通胀的指标。近几个月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而周六公布的跌幅也符合预期。
通缩凸显中国经济问题
过去几个月,其他国家面临高通胀压力,中国的物价不升反降。虽然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长期的通缩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企业收入减少,可能导致工资下降和岗位流失。
中国今年将年度通胀目标由去年约3%下调至约2%。然而,德新社指出,由于房地产危机带来的需求疲软,以及青年人高失业率的影响,中国的经济表现受到了明显拖累,从而对物价形成下行压力。
本周,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宽松措施,以刺激国内经济活动。这些措施包括下调关键利率和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推动信贷扩张,延续自去年9月以来北京推动经济复苏的努力。
中美贸易战影响物价走势
中国发布最新经济数据之际,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首席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周六在瑞士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会晤。这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高层官员首次公开证实针对贸易紧张局势举行会谈,或为双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契机。
特朗普政府已将对中国产品的附加关税提升至145%,中国方面则以对美进口加征125%的附加税作为反制。特朗普本周五表示关税可能会削减至80%,但北京方面要求彻底取消这些加剧中国经济压力的关税。
尽管面临贸易战,中国4月出口仍意外增长。专家分析认为,这一增长归因于中国将出口转向东南亚市场,以绕开美国关税。中国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但对泰国、印尼和越南的出口则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中国的价格下行趋势可能会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冲突也可能促使一些企业选择将产品留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而非出口,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9%80%9A%E7%BC%A9%E4%B8%8E%E5%85%B3%E7%A8%8E%EF%BC%9A%E4%B8%AD%E5%9B%BD%E7%BB%8F%E6%B5%8E%E6%89%BF%E5%8E%8B%E5%8A%A0%E5%89%A7/a-7249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