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的9名候选人(左起):高市早苗、小林鹰之、林芳正、小泉进次郎、上川阳子、加藤胜信、河野太郎、石破茂、茂木敏充(9月14日,东京都千代田区)
小竹洋之:《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1979年的著作非常有名。称赞实现惊人的战后复兴、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是超级大国美国应该学习的“最好的镜子”。
日本GDP到2075年跌至第12位?
这样的奇迹变成悲剧已经很久了。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停滞,以美元计算的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0年被中国超越,2023年被德国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5年将被印度超越,跌至世界第5位。
美国金融巨头高盛集团的推算显示,按实际GDP来看,日本在2050年将跌至第6位,2075年下降到第12位。预计到2075年的经济规模仅为排名前三的中国、印度和美国的七分之一左右。
“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这种话可以说到什么时候呢?经过9月27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将接替岸田文雄的日本领导人也不得不对“日本第X”的变量X的值变得敏感。
GDP的规模和排名并不是一切,这一点显而易见。仅凭这些无法全面衡量日本的国力和富裕程度。但是,也不能对严峻的现实视而不见。最重要的是正因为经济增长乏力,才会出现目前的经济的“地面沉降”。
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增长率
日本的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主管稻田义久(甲南大学名誉教授)透露,IMF似乎是以1美元兑140日元的汇率持续到2029年这一假设,将日本的GDP换算为美元。如果按照2029年日元汇率升值至110日元的其他调查机构的假设进行估算,日本GDP的排名不是世界第5位,而是保持在第3~4位。
寻找进一步加息时机的日本与转为降息的美国之间的利率差将逐渐缩小,或许确实会向日元兑美元升值的方向修正。如果这样就能维持X的值,那么是否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呢?
稻田义久的本意也在于此。对于“受汇率影响的GDP的排名,我们不能忽喜忽忧。问题的本质还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日本应该致力于提高生产率”。
日本政府在9月3日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汇总了2021年10月上台的岸田内阁的经济运营成果。物价和工资的上涨出现良性循环的迹象,名义GDP、就业人员薪酬、企业经常利润等均创出了历史新高,这令人感到鼓舞。
即便如此,当前的潜在增长率仅为0.6%,在七国集团(G7)中垫底。与美国和加拿大的2.0%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虽说已经不容易回到过去那种通货紧缩的状态,但距离真正的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帝国征信公司(Teikoku Databank)邀请近2000家企业为岸田内阁的经济运营打分,满分为100分,结果平均分只有49分。但是,日本的低增长不仅源于效果欠佳的政策,也是怠于变革的经营的责任。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中期预测显示,日本标准情境下的实际增长率将从2021~2025年度的平均1.4%下降到2026~2030年度的0.6%、2031~2035年度的0.1%。如果日本政府和企业不积极致力于人工智能(AI)的普及、去碳化的推进和雇用改革等,不努力提高生产效率,负增长有可能迫在眉睫。
不能采取极端政策
此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的9位候选人有这个认识吗?尽管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盯住超货币宽松不放。即使反复进行大规模财政支出,也仅仅会推迟包括增税在内的稳定财源的确保。虽然将修改解雇限制和全面解禁网约车列入增长战略,但一旦涉及具体讨论就会迷失方向。就算干劲十足地声称这样就能打破壁垒,也缺乏说服力。
“在重视政府干预的凯恩斯经济学和尊重市场功能的古典经济学的中间地带,或许会回归到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平衡这一常识性的政策组合”,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早川英男(原日本央行理事)人文,日本也不得不适应经济政策体制的全球潮流。
世界因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而痛感市场功能的局限,由于财政刺激助长的通货膨胀,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干预的弊端。同时,也再次认识到了关注供求两方面的经济运行的重要性。
即使采取左右的意识形态和民粹主义色彩浓厚的极端政策,也不太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最好的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都非常低调”,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等人的警告中包含值得倾听的真相。
“希望政策不是摆脱通货紧缩,而是预防通货膨胀,在修正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恢复财政规律,在人口减少的前提下,提高身心健康和幸福”,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理事、研究顾问、大正大学客座教授小峰隆夫认为,应该把自民党总裁选举变为政策转变的良机。
遏制经济的“地面沉降”并非易事。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也具有不可抗衡的一面。即便如此,放弃还为时尚早。希望日本新首相通过恢复活力的改革,促进GDP的成长,并尽量减小“日本第X”中X的数值。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小竹洋之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6793-2024-09-27-05-00-00.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