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印度为什么“突然”与中国握手言和

邓聿文
2024-10-28T13:46:28.153Z

2024年金砖峰会最大的意外发生在会前:中印达成边境巡逻协议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印两国均未公布这次边界协议的具体内容,不过,根据中国一些观察家的说法,印度此次是全面屈从了中方条件。此外也有其他一些迹象似乎从侧面证实这一说法,比如中方在谈判中是要回到2020年的现状,这次协议也基本实现这一诉求,印度对中方的报道也没有否认。另外,印度舆论似乎在这段时间也减少了对中国的批评。

这次协议达成,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两国多年边界冲突对峙总算有望结束。双方军队在2017年和2020年爆发过两次冲突,都说对方先挑衅破坏了现状。从中方角度来看,先不论孰是孰非,愿意让中印边境稳定下来,不再发生冲突,可印度一直不理睬中国,对华持强硬态度,所以这几年边境的紧张停不下来,责任在印方。假如中方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接近事实,那么莫迪政府为什么要改弦易辙,同意和中国达成边界协议,稳定双方关系?

许多人认为,印度之所以在边界问题上不向中国让步,和美国有关,新德里看到了中美对抗带来的机会,华盛顿需要拉拢印度一起遏制中国,所以把重返亚太改成印太战略,给了印度很高地位。新德里当然懂得投桃报李,配合美国全力压制中国。这几年印中关系的变坏,肯定有这方面的因素。然而,无论是华盛顿的唆使也好,还是新德里的投名状也罢,在印中关系上,不起主导作用。新德里有意要让印中关系变得紧张,关键还是出于莫迪和人民党的需要。考察印中的边境冲突,大体和莫迪及人民党在印度的崛起时间上吻合。

莫迪和习近平的“共同爱好”:民族主义和民粹情绪

人民党2014年首次在印度选举中赢得政权,莫迪成为总理。当年,习近平应邀访问印,次年莫迪回访中国。双方在这段时间的关系还不错。可是好景不长,2017年发生了洞朗事件,两国军队在洞朗对峙了70多天。洞朗并非印度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这个地方是中国和不丹的争执地,此次冲突印度是以“支持不丹对该地区声称的主权”作为印军越境的理由。2017年也是特朗普上台,不过,莫迪要为不丹“打抱不平”,他的真正动机是要用领土问题做文章,摆出一副不惜和中国一战的强硬态度,来塑造自己维护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民族主义强人形象,以满足印度国民的大国心理需求。

莫迪和人民党在鼓动印度国民的民粹情绪和民族主义方面,其实和习不相上下,只是中国的条件让习能够独裁,一手遮天,印度毕竟是民主体制,表面上还是要遵循民主的一套程序,但莫迪政府对反对党的打压也很厉害。在操作民众的爱国心和民族主义上,莫迪对内打穆斯林牌,他在做古吉特拉邦的首席部长时,就曾镇压过穆斯林,在担任总理后,依然利用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冲突谋取政治利益;对外打中国牌,虽然巴基斯坦是印度宿敌,但印度自认巴国不是自己对手,而中印1962年爆发过一场战争,印度一直想雪耻那次战争的失败羞辱,中国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历史恩怨、领土之争还是国家体量,都可作为印度的对手,把中国塑造成印度崛起的障碍,激发其国民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危机感,莫迪和人民党就可在印度长久地统治下去,在莫迪看来,只有他才能最好地保障印度的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中国欺负。

2019年,莫迪和人民党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人民党在国会的议席单独过半,从而能够完全主导印度的政治。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印中两军队2020年在班公错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双方用石头、棍棒混战。此次冲突印度死伤了多人。在这次冲突后,两国关系更是急转直下,印度几乎全国掀起了反华情绪,新德里也扬言,边境问题解决不了,印中关系就别想好起来。而在这次冲突的第二年,印度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年度会议,众所周知,“四方安全对话”的唯一目的,就是围堵中国。印度也将和中国的矛盾与冲突带入双方都参与的组织,如上合和金砖。

客观来说,北京确实不太想和印度发生冲突,因为它要应对美国和西方的战略压制以及经济和科技的打压就已经够忙的了,印度作为中国的邻国,不像菲律宾,人口比中国还多,经济体量也大,军队战力也不输中国,北京要应对新德里的“挑衅”,难度比对付马尼拉大很多,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两国边境危机能够解除,关系得到改善,将使中国消除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对付美国和西方的压力。现在两国关系不好,中国还要腾出一只手来预防印度的偷袭,这当然让北京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对新德里而言,可借重美国和西方的力量反制北京,何乐而不为?

相关图集:中印边境冲突的渊源

中印2000公里边境, 12万平方公里纠纷: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另外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麦克马洪线: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锡金问题: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1962年中印之战: 印度总理尼赫鲁大败: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中印关系改善,甘地总理开启总理互访: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习莫频繁会晤: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2017年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2020年中印冲突又起: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印度为何态度转变?

上面分析表明,在和中国的对抗中,印度原本是可以显得更从容,不急着和中国改善关系。可莫迪政府似乎在突然之间想开了,不想和中国在边境作对,化干戈为玉帛,在金砖峰会前夕同北京达成了边境协议。对印度的这个转变,外界有些始料未及,观察家们还期待着印度这回在金砖峰会上和中国唱对台戏。尽管印中选在金砖会议前达成边界协议看似有些突兀,但也不是莫迪政府的一时心血来潮,它反映了新德里在过去几年以“边境对峙”策略、一定程度上恶化印中关系为代价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取得印度、人民党及莫迪本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印度也付出了很大成本。

首先,和中国在边境的几年对峙使得印度背上的军备负担也不轻。中国的国力毕竟比印度要雄厚,印度虽然近年经济增长很快,但贫困人口也非常多,而边境对峙要投入很多资源发展军备,这无疑会减少用于扶贫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另外,在国防力量、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上,印度同中国也有一定差距,长期在边境投入重兵,对印度压力不少。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两国在边境开打,印度未必讨得到便宜。故持续对峙的高成本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莫迪不能不考虑。

其次,打边境对峙牌,渲染中国欺负印度以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巩固莫迪和人民党在印度政治的主导地位,边际效益出现了递减。印度国内如今也像美国一样,逢中必反,媒体不能讲中国好话,只能唱衰中国,主要反对党国大党甚至比人民党对中国态度还强硬。在全民反中的氛围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的强硬会被认为理所当然,并不显得突出,但比起在野党,它却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对印度的代价,一旦印中关系恶化对印度造成不利影响,反对党和媒体必然要指责莫迪对中国软弱。今年印度选举莫迪虽然如愿以偿第三次执政,可人民党却失去了国会单独过半的议席,印度舆论普遍认为这次选举是对莫迪和人民党的一次信任投票,显然,结果不利莫迪。

再次,印度加入美国主导的围中阵营,却并未分享到美中经济脱钩给印度带来的格外经济利好。美国的资本没有大量涌入印度,甚至由于印度自身营商环境不好,像福特、通用汽车和哈雷等美国大公司近年非但没有增加投资,反退出了印度市场。在外交上,印度也没有因为亲近美国和西方,而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除了中国,印度同周边邻国的关系都受挫,这其中的一个因素是这些国家引入中国力量来平衡印度。印度和加拿大近两年也闹得很僵,美加等国对印度国内的人权状况亦有指责,并仍然支持“卡利斯坦运动”。

最后,莫迪政府原想利用和中国的边境冲突来实现同中国的经济脱钩,振兴印度制造业,但几年下来发现,印中贸易不但没减少,反而大幅增长,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继续提高,贸易逆差几乎翻番,在去年达到850亿美元,甚至印度与美国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它从中国进口的增加所驱动。中国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商品来源国和最大工业产品供应国,印度从中国进口增速是其总进口增速的两倍,占印度从电子、可再生能源到制药等行业进口的近1/3。莫迪政府对中国签证政策的收紧,导致印度企业在技术和生产上的困难,呼吁松绑,这些企业发觉,要振兴印度制造业,也需要从中国寻求技术、投资和市场机会。

虽然莫迪和习近平在喀山会晤时积极评价双方达成的边界协议,但用中国学者的话说,中印关系的改善依然是初步的,脆弱的,印度是否有反复要继续观察。在金砖会议前的上合组织总理会上,印度在联合声明中对中国的“一带一路”仍然不表支持。也许莫迪的第三任期印中关系会比第二任期要好,但印中关系的前景确实不很明朗。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dw.com/zh/%E5%AE%A2%E5%BA%A7%E8%AF%84%E8%AE%BA%EF%BC%9A%E5%8D%B0%E5%BA%A6%E4%B8%BA%E4%BB%80%E4%B9%88%E2%80%9C%E7%AA%81%E7%84%B6%E2%80%9D%E4%B8%8E%E4%B8%AD%E5%9B%BD%E6%8F%A1%E6%89%8B%E8%A8%80%E5%92%8C/a-7061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