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6

Reuters

 
      小竹洋之:这是自称“关税侠”( Tariff Man) 的尽情发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
 
      这是令人头疼的号角。对中国给予更严厉的惩罚,对日本和欧洲也可能露出獠牙。此外,对非法移民的驱逐也将临近。美国的政策转变或将对人员、商品和资金的活跃流动造成影响。
 
      虽说如此,有长久历史的世界的全球化并不会就此画上终止符。为了适应特朗普带来的环境变化,全球化的主角更替和重心转移或将变得更加明显。
 
      德国物流大型企业敦豪(DHL)和美国纽约大学以贸易、资本、信息和人员流动的庞大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反映世界全球化进程的综合指数(0~100%)。从2001年以来的变化来看,2022年达到逾25%的最高水平,2024年(预测)略有下降,但仍有望维持接近25%的高水平。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中东局势的紧张……,在经历了明显震撼世界的综合性危机之后,很难说现在展现在眼前的是全球化的倒退。
  
      民主主义国家和威权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确实很严重。敦豪等的数据显示,中美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占全世界的比重从创出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的2015年的3.6%下降到了2024年(1~7月)的2.6%。加上亲密的同盟和友好国家的美国阵营与中国阵营的贸易比重也从逾16%降至逾13%。
 
      另一方面,与未必能归为两大阵营的国家相关的贸易比例则从逾43%上升至近47%。印度、越南、巴西、墨西哥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等国家的贸易日益活跃,将给世界经济的脱钩踩下刹车。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星野卓也认为,“美欧日供应链的重组接近于在加深自由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同时,保持与非自由主义国家关系的‘多元化’”。其中,全球南方(以南半球为中心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作为进出口国的存在感增强,正在缓和美中对立的打击。
 
      上演激烈主导权争夺战的中美距离脱钩也很遥远。日本国士馆大学的教授助川成也对美国苹果的供应商名单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采购零部件的生产基地从2017年的382个扩大至2023年的470个。基地最多的中国仍保持在157个。“中国的基地仍不可或缺,通过增加东南亚等基地的形式实现了供应链多样化”。
 
      特朗普的排外主义打破目前的平衡,将世界经济推向更加危险的脱钩这一隐忧仍然存在。如果实际兑现对中国征收60%的高关税、对其他国家征收10%~20%的高关税这一承诺,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令人担忧的事态。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作壁上观。如果将关税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能否在美国市场一决胜负?应该在减少利润的情况下继续向美国出口?还是应该寻找其他的出口目的地?在哪些国家生产和出货,才能让伤口最浅?据悉,考虑到特朗普重返政坛,日本的主要企业也在讨论各种选项。
 
      “将制造基地从关税高的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动向或将加强。这也有助于促使生产基地转移到美国。尤其重要的是,努力将供应链扩大到作为未来巨大市场的全球南方。期待包括人际网络和信息积累等在内的拉动效应较大的直接投资”。早稻田大学教授户堂康之呼吁,着眼于特朗普时代以后的全球战略不可或缺。
 
      从全球范围来看,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额仅占生产总值的20%,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移民占总人口的4%。与已有的印象相反,全球化的空间仍然很大。
 
      这种情况下发现处女地的是全球南方的每一个人。当国际调查公司益普索(Ipsos)询问50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年人,全球化是否对他们的国家和地区有益时,平均有64%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回答。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明显高于美国的49%。
 
      由美国调查公司欧亚集团主办,10月在东京召开了国际会议上,该公司总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表示,“即使华盛顿和北京的许多人担心相互依存,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希望如此”。全球南方希望与两大强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对美国的人工智能(AI)和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都送出秋波。
 
      虽然施压特朗普修正过于激进的政策的努力不能懈怠,但我不认为他会因此而改变主意。既然如此,日本也只能横下一条心解决问题。现在应该维持谈判以避免高关税,同时尽快建立一个强韧而高效的供应链。
 
      日本应该积极致力于扩大和深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亚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还应该与无法正视全球化现实的特朗普划清界限,与全球南方和欧洲充分分享自由贸易区的好处。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小竹洋之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7488-2024-12-16-05-00-01.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