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中美两国围绕数字技术展开激烈竞争(reuters)
太田泰彦:听到“云(cloud)”这个词,您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名字呢?或许是Google Drive、iCloud和OneDrive之类吧。就是智能手机或电脑屏幕上显示成云朵的那个图标。
成为云服务基地的是数据中心。“狼吞虎咽”般汲取海量数据的生成式AI(人工智能)也在数据中心这个“巢”中成长。这个“巢”里装满了半导体芯片。换言之,半导体芯片就是数据的“化身”。
这里存在世界各国展开激烈争夺的半导体竞争的本质。因为即使无法捕获虚拟空间中无形的数据,如果利用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的半导体,就可以对贸易实施管理,对工厂加以控制。
中国为了应对与美国的竞争,正在亚洲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截至2021年的估算显示,中国的服务器机房的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是日本(44万平方米)的4倍。
中国从“一带一路”到“东数西算”
2022年2月,中国政府启动了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国家项目“东数西算”工程。计划推动原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分散到地方,在甘肃、内蒙古、贵州和宁夏等各地建设数据中心。
这些地区都是沙漠化严重、工业不发达、经济上绝对称不上富裕的地区,但都远离沿海地区。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在军事上更容易防守。
无论是美国的五大科技企业GAFAM(谷歌、苹果、Meta、亚马逊和微软)的服务,还是中国推进的“东数西算”工程,如果没有先进的半导体都无法实现。也不可能开发出尖端的AI。正因如此,世界各国才将半导体定位为战略物资,竭尽全力在国家层面加以管理。
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半导体产品和技术流向中国,建立了很高的出口管制壁垒。与此同时,还试图将拥有最尖端技术的企业的工厂吸引到美国本土。台积电(TSMC)、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就是代表性事例。
如流水般源源不断注入补贴的不仅仅是美国。还有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EU)各国,还有英国和印度,以及以新加坡为首的东盟(ASEAN)各国。台湾、韩国和日本想要实现的目标也都相同。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雄心勃勃,希望在自己境内拥有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而且,不是追随美国,各国和地区与美国之间还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日本设立政策性企业Rapidus,也是为了让日本在技术上实现自立。
企业失去自由度
日本2022年5月通过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政府有权确定与安全保障相关的“特定重要物资”,将其作为保护或管制的对象。
到目前为止,除半导体之外,还指定了抗菌性物质制剂、肥料、永磁铁、机床、工业机器人、飞机零部件、蓄电池、云程序、可燃性天然气、冷凝器、高频滤波器、铀等。这其中自然不会少了云计算。
政府将为提高安全而支持企业。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作为政府干预的代价,企业丧失了经营的自由度。自由贸易将成为过去,由国家管理的产业将慢慢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无法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中国正在加快自主研发高性能半导体。政府准备的补贴规模被认为达到10万亿日元乃至15万亿日元。对象不仅包括半导体本身,还包括制造设备、材料、设计工具和各种软件。
企业的的“真心话”和“场面话”
从凭借AI半导体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英伟达的最近的举动,有力的印证了与中国融洽相处的美国企业的应变能力。据称,虽然美国政府限制AI芯片的对华出口,但英伟达开发了包含新一代尖端技术、略微降低性能、不违反规定的中国市场特供型号。
英伟达和美国政府此前也曾围绕出口管制反复上演猫鼠游戏。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AI芯片列入禁运清单后,英伟达立即开发出低于管制标准的产品,并恢复在中国市场销售。
2023年10月美国加强管制之后,英伟达马上推出了其他型号,并未放弃中国市场。当然,对此美国政府也心知肚明,英伟达也并非暗中走私。
这就是总市值跃居世界首位、被赞誉为美国科技产业最大成功者的企业的真实写照。
为作为无厂企业的英伟达实际制造半导体的是台湾的台积电。也就是说,即使在科技冷战的背景下,中美的产业也有着切不断的关系,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供应链也没有中断。对全球半导体制造商来说,中国至今仍是最大的客户。
苹果公司也不例外。负责该公司产品组装的台湾的鸿海(富士康)虽然一度表现出要撤离中国大陆的姿态,但据称在观察情况的同时,又再次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生产。
2025年中美科技冷战的格局将进一步复杂化
政府担心国家的贸易逆差,但又不得不倾听企业的声音。2025年,区别使用“真心话”和“场面话”的美国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浮出水面。如果美国国内的实际情况被广泛知晓,日本、韩国和欧洲的企业也将毫无顾忌的对中国进出口。
围绕半导体的中美科技冷战,看起来是两个大国为垄断技术而展开对决的单纯格局。但是在这背后,被贴上“西方”标签的各国的政府竞相在国内扩大补贴规模,在中国市场上抢占产品份额。
可以看到许多线条朝向不同方向相互缠绕,形成毛球一样的结构。半导体成为导火索,世界的面貌变得比以往更加扭曲。重建基于共同规则的国际秩序可能比缓和中美对立需要更长的时间。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编辑委员 太田泰彦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olumnviewpoint/column/57529-2024-12-23-05-00-00.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