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感药短缺之谜:总量充足为何还断货?

2025/02/04


达菲和其仿制药都出现了供货限制

 
      日本自2024年12月下旬流感感染者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来,一些医疗机构和药店出现了流感治疗药物库存短缺的情况。虽然直接原因是生产企业的出货停滞,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药品总出货量已超过患者数量。有观点认为,部分机构因过量订购导致库存分布不均。为应对下一次流行,日本政府需采取相应措施。
 
      “未能确保药物的稳定供应,我们深感抱歉”,引发供货限制连锁反应的是日本最大的仿制药企业泽井制药。2025年1月上旬,泽井制药通知医疗机构将暂时停止出货流感治疗药物“达菲”(Tamiflu)的仿制药。尽管年末年初工厂仍在运转,但面对激增的订单,产能难以跟上需求。
 
      由于仿制药供应中断,生产原研药“达菲”的中外制药也不得不限制出货。此外,盐野义制药的“速福达(Xofluza)”以及第一三共的“Inavir”等药品也采取了供货调整措施。在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药品供货受阻,部分医疗机构甚至出现了库存耗尽的情况。
 
      当一家制造商的供应中断时,订单会迅速涌向其他制造商,导致生产跟不上需求,并引发连锁式的出货限制。此次1月流感药物供应受限期间,许多制药企业无法满足骤增的订单,不得不采取“限定出货”措施,仅向部分交易伙伴供货。
 
      药品生产通常采用“批次生产”模式,即按照一定数量进行批量生产。从制剂、包装到质量检测,每个阶段都按照批次进行,因此即使决定增产,也需要1至数个月才能完成出货。在流行期突然增加供给十分困难。
 

  
      并非日本所有医疗机构和药店都面临药物短缺的情况。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在截至1月12日的一个月内,日本流感感染者约为680万人,而同期医药批发商向医疗机构等供应的流感治疗药物数量达到了约1070万人份。整体来看,药品供应量是充足的。
 
      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坂卷弘之指出,“大型药店等采购能力较强的机构可能订购了超额药品。”有些机构的采购模式是,在库存剩余的情况下,可以将药品退回批发商或生产企业。然而,退回的药品往往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储存标准,很多药品仍在有效期内也会被废弃处理。
 
      坂卷表示,“因过量采购导致其他医疗机构和药店药品短缺,最终使患者受损的流通模式存在问题。”
 
      随着流感感染者数量的减少,流感药物的短缺感在1月中旬开始迅速缓解。为了避免今后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再次出现类似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改变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过量订购行为;(2) 政府支持制造商确保库存。
 
      面对持续增长的患者数量,药店为了避免断货而多订货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复退货和废弃,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流通相关方共同调查实际情况,并制定合理的采购规则。
 
      针对流感等季节性传染病的治疗药物,关键在于流行开始前能储备多少库存。然而,由于储存成本较高,制造商通常会根据当季的预期消耗量来控制生产。
  
      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储存成本补贴,制造商将能够更早地扩大生产。此外,如果医疗机构和药店能严格遵循“先使用生产日期较早的药品”这一原则,也能降低药品因过期而被废弃的风险。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57924-2025-02-04-09-42-55.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