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负责鸿海EV业务的CSO关润(左)与董事长刘扬伟
台湾鸿海精密工业此前一直在暗中摸索参与日产汽车经营的道路,该公司的收购计划可能会再次浮出水面。原因是日产已决定废除与本田就经营统合达成的基本协议(MOU),之前阻止鸿海采取行动的两个制约因素得以解除。在纯电动汽车(EV)业务上耽搁不少时间的鸿海收购日产的动机并未消失。
今后,鸿海在本田和日产中止谈判后的做法将成为焦点。目前可以设想出多种剧本。一种是“熟柿战略”,即密切观察已决定依靠自身力量重建的日产的动向,看准作为支持者被需要的时机,然后提出成为合作伙伴。
另一种是快速收购。在日产与本田开始谈判之前,就曾有传言称鸿海可能会在未获同意的情况下发起要公开要约收购(TOB)。
与日产合作蕴含着打造强大亚洲EV供应链的潜力
以鸿海角度来看,与日产合作蕴含着打造强大亚洲EV供应链的潜力。对日产来说,日本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是九州。日产还将在那里设立车载电池新工厂。九州也是台积电(TSMC)等半导体企业和电池厂商的一大聚集地。
日产汽车副社长坂本秀行(右)在EV电池工厂选址签约仪式上回答记者提问(1月22日,北九州市)
伊藤忠综研主任研究员深尾三四郎表示:“在进入软件定义汽车(SDV,由软件决定功能和特性的汽车)时代的情况下,与最尖端半导体采购能力强大的鸿海合作,对日产来说也十分有利”。
重视EV及核心零部件自产方针的鸿海与日产的战略方向也有共通之处,日产与从事代工业务的鸿海开展合作,也有助于运用日产的剩余产能。
暗中采取行动以寻求参与日产的经营
早在本田与日产于2024年12月23日宣布开启经营统合谈判之前,鸿海就暗中采取行动,以寻求参与日产的经营。
台湾中央通讯社2024年12月中旬报道称,鸿海正在就收购日产股份与大股东法国雷诺进行协商。鸿海的关润前往了法国。关润曾被视为日产社长候选人,担任过日产的三把手及日本电产(现在的尼得科)社长,2023年应鸿海之邀,担任负责EV业务的首席战略官(CSO)。
2024年秋季前后,鸿海的身影开始隐约出现在日产周围。据多位相关人士透露,鸿海与日产的主要往来银行以及日本经济产业省进行了接触,做出了一些可能为参与日产的经营做铺垫的举动。
日产社长内田诚在记者会上表示:“没有任何接近我们的事实”,双方被认为可能并未进行直接接触。
或许是察觉到了鸿海的动作,2024年春季开始推进合作谈判的本田与日产,闪电般地宣布开启经营统合谈判。
陷入沉寂的鸿海
此后,鸿海的行动陷入沉寂。12月27日,经营一把手、董事长刘扬伟在台湾出席活动时被记者团询问相关看法,但他并未就收购日产一事提及具体内容。
鸿海停止行动的背景原因在于两个制约因素。一是本田与日产的MOU中所规定的“独家谈判义务”。如果与鸿海等第三方完成合作等手续,需要向对方支付1000亿日元的基本协议解约手续费。
另一个原因是鸿海经营高层的意向。一位鸿海相关人士透露,刘扬伟曾向身边人说“希望不与日本方面产生摩擦”。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右)对与日本方面的摩擦表现出谨慎的态度(2024年10月,台北)
从2023年夏季到2024年,为了对因液晶面板市场行情恶化等而陷入困境的子公司夏普进行经营改革,刘扬伟每月都去日本,展现出重视日本的姿态。在EV业务方面,他也提出了开拓日本市场及与夏普合作的计划。
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对美业务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日台的经济关系愈发重要。“成果是要耐心等待的”,刘扬伟选择静观谈判的进展。
如果本田与日产的统合协商停止,MOU破裂,独家谈判义务将暂时解除。鸿海采取强硬手段与本田争夺日产的必要性也随之减弱。鸿海将更容易向收购迈进。
外资收购日产并非易事
如果再次尝试收购,难度依然不小。日产属于日本外汇法所规定的外资出资需事前审查的企业之一。若鸿海的股份收购成为现实,“将依照规则进行审议”(经济产业省的官员)。
日本政府内部对鸿海收购的警惕声音依然强烈。经济产业省期待本田与日产的经营统合协商取得进展。日本经济产业相武藤容治12月对此表示欢迎,他说,如果双方进入协商,“这是积极的举动”。
日产的重组方案未能达到本田的期望值。得知本田与日产统合协商中止的消息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另一位官员表示:“日产只能下定决心”。即便鸿海参与日产的经营,“鸿海也不是泛泛之辈。重组可能会成为前提”,对此表示警惕。
为培育增长业务的滞后而焦急
除了经济安全保障的角度之外,日产对外部控制的反应强烈,鸿海的收购不是一件易事。尽管如此,鸿海仍对收购日产表现出兴趣,其背后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未能及时培育增长业务。
鸿海通过代工苹果智能手机iPhone,已成长为销售额按日元换算约合30万亿日元的巨型企业,并于2019年作为新的增长支柱宣布涉足EV。
六年过去了,鸿海以承接EV设计和制造的商业模式在台湾市场推出了巴士和乘用车,但全球业务没有进入轨道。
鸿海在展会上展示的EV。尽管采取了承接汽车开发和生产的商业模式,但并未如预期实现增长(2024年10月,台北)
在鸿海集团负责EV设计开发的鸿华先进科技的2024财年(截至2024年12月)的销售额(速报值)为85亿新台币。EV业务整体业绩没有公开,被认为包含在占鸿海合并销售额6%的“部件及其他”业务中。距离成为公司的支柱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鸿海接连出现误算,比如原本期待成为客户的美国新兴EV制造商相继破产等,原计划在2025年占有EV生产份额5%的目标能否达成令人怀疑。在此期间,小米进入EV市场,迅速在中国扩大销量,鸿海愈发焦虑。
尽管2025年鸿海面向美国英伟达等需求急剧上升的人工智能(AI)服务器业绩良好,将带来收入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EV的增长是必不可少的。收购拥有工厂、销路和技术的日产将成为挽回业务滞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龙元秀明 台北、石桥茉莉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industry/icar/57955-2025-02-07-08-48-08.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