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中国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不断涌现。以发布低成本、高性能生成式AI的深度求索(DeepSeek)为首,月之暗面(Moonshot AI)等企业的实力正在壮大。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资金以及学术机构的人才为“中国AI”的成长提供了支撑,此前以美国企业为中心的性能竞争迎来新局面。
1月20日晚,深度求索发布最新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LLM)“R1”仅仅约两个小时后,另一款中国开发的LLM也公开,在全球AI工程师中引发热议。这就是月之暗面开发的“Kimi k1.5”。
月之暗面表示“Kimi k1.5”的推理能力超过了美国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性能与美国OpenAI在2024年9月发布的新模型“OpenAI o1”相当。
企业估值达33亿美元
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创始人杨植麟来自中国清华大学。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北京创业。据当地媒体报道,曾在美国谷歌以及中国华为从事过生成式AI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也加入了该公司。
据美国调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截至1月,月之暗面的企业估值已达到33亿美元。
在中国,除月之暗面外,2019年成立的“智谱AI(Zhipu AI)”、2021年成立的“MiniMAX”以及2023年成立的百川智能(Baichuan AI)等,也作为主要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而知名,并且都在竞相开发AI模型。
从资金上支持这些AI初创企业的是中国的互联网相关企业等IT巨头。月之暗面成立仅一年,就从阿里巴巴集团等融资10亿美元,之后还获得了腾讯控股的投资。智谱AI、百川智能和MiniMAX也都获得了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投资。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李智慧表示:“IT大型企业通过与初创企业合作,并引入其产品,能够保持技术竞争优势”,“对初创企业来说,除了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能通过进入IT大型企业的生态系统,来扩大应用场景,更便捷地接触客户。对双方来说,可以说是双赢的关系”。
学术机构人才辈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从事AI研究的学术机构成为人才供应源,这也推动了AI初创企业的成长。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对AI三大顶级学会的被采纳论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2024年作者人数排行榜上排名前100的机构中,中国机构占31家,美国占37家,仅次于美国。
中国在2017年制定的“新一代AI发展计划”中提出,到2030年要成为全球主要创新中心,并在国家层面推动研究。结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的被采纳论文作者人数增加了3~4倍。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母校——浙江大学的作者人数从2020年的34人猛增至2024年的906人。排名从第89位上升到了第6位。
参与DeepSeek最新生成AI模型“R1”论文的许多核心研究者也来自排名靠前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第二名)、北京大学(第六名)、中山大学(第65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90名)等,这些大学均为中国政府在预算优先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的“国家重点大学”。
在中国,美国微软1998年在北京市设立研究所以后,AI研究正式开始发展。长期在微软和谷歌工作的李开复积极举办研究会,培养AI人才,推动了初创企业的诞生。李开复本人在2023年创立了AI初创公司“零一万物(01.AI)”。
大企业也在推进自主AI的开发。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1月29日发布了LLM“通义千问(Qwen)”的最新版本“2.5-Max”,声称其性能超过了DeepSeek的“V3”。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及华为等也在加快提高AI的性能。
“DeepSeek冲击”表明中国在国家层面推进的AI战略正在取得成果。如果未来初创企业继续增加并参与到性能竞争之中,美国在AI领域的优势可能会受到挑战。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中岛募、矢野摄士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hina/ccompany/57938-2025-02-08-05-00-59.html?pri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