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已关闭的古驰店铺旧址被巨大的白布覆盖(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长期利率逆转渐行渐近。在日本,由于日本央行的新一轮加息预期,成为指标的新发行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上升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中国预计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利率走低的趋势将持续下去。如果日本摆脱亚洲最低利率,有可能会给全球货币流动带来变化。
 
  日本的长期利率一度升至1.455%
 
      作为日本长期利率指标的新发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2月21日一度升至1.455%。创出自2009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央行的新一轮加息预期根深蒂固,积极买入债券的行为受到抑制。
 
      不过,日本央行总裁植田和男在21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表示,“在长期利率急剧上升等例外情况下,将灵活地增加国债购买金额”,随后长期利率也曾一度降至1.405%。
 

 
      日本央行的新一轮加息预期本身根深蒂固。SBI证券的首席债券策略师道家映二指出,“如果3月5日副总裁内田真一的演讲等令加息预期提高,长期利率有可能上升至1.5%”。
 
      英国LSEG的数据显示,作为中国长期利率指标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1月曾触及1.5%左右这一历史最低点。目前仍维持在1.7%左右的低水平。
 
      背景是中国在2024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加强宽松政策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等正在加速买入国债。
  
      2月下旬,中国上海市繁华街道南京东路的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的墙面被巨大的白布覆盖。这里是已关闭的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驰”的店铺旧址。“房地产行情的恶化和年轻人的高失业率正在给消费带来负面影响”,拥有古驰的法国开云集团(Kering)的首席执行官(CEO)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在2月11日的财报发布会上这样说明。
 
      在中国,房地产不景气的长期化带来的负财富效应和就业不稳定正在加强家庭的节约意向。从2024年的CPI来看,显示物价走势的“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的涨幅同比仅提高0.5%,创出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中国政府将扩大内需作为2025年经济运作方针的重点项目之一。向家电和手机提供补贴,以刺激内需,但目前效果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较上年下降20%。这是13年来首次减少。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民营企业和家庭对借贷犹豫不决,资金需求缩小。中国的目前情况似乎正在逐渐与这种情况接近。
 

   
      日本央行在1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5%,当天(1月24日)日本的长期利率为1.225%。从那时到现在上涨了0.2%左右。如果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提高至0.75%这一预期进一步加强,中日之间长期利率逆转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日本央行总裁:现在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状态
 
      日本摆脱了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趋势持续。从日本总务省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看,综合指数、剔除波动较大的生鲜食品的综合指数截至2025年1月均连续2年零10个月超过2%。提倡2%物价上涨目标的日本央行总裁植田和男认为“现在不是通货紧缩而是通货膨胀的状态”。
 

 
      名义利率可以分解为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其中,日本显示市场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之一的“盈亏平衡通胀率(BEI)”上升到1.6%左右。2020年曾有过在负值区间推移的时期,市场已开始押注今后通货膨胀会扎根。
 

 
      假设日本央行瞄准的2%的物价上涨目标得以实现,实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那么与1.6%左右的预期通胀率相减,还有0.4%的利率上升空间。可见1.4%左右的长期利率将上升到1.8%左右。日本一家大型证券公司的债券交易员认为,“长期利率上升到2%左右也不奇怪”。
 
  日本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有望提高
 
      中日利率的逆转有可能给全球资金的流动带来变化。这是因为投资资金容易从相对来说利率低的一方流向利率高的一方。日生基础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学家上野刚志表示,“正在出现日本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提高的迹象”。
 
      外汇市场上也有观点认为“抛售日元的压力或将相对减弱”(松井证券的市场分析师铃木翔)。这是因为亚洲最低利率的状况也成为筹集低利率的日元后以高利率货币进行投资的“日元套利交易”的根据。
 
      不过,仅仅中日之间长期利率的逆转并不能带动资金流入日本。就像震惊世界的中国新兴企业DeepSeek一样,中国正在以AI热潮为东风吸引投资资金。对于日本来说,培育能够吸引海外投资的增长领域的必要性也在提升。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生田弦己、土居伦之 上海
   

Original article: http://cn.nikkei.com/china/cfinancial/58114-2025-02-25-10-00-44.html?print=1

jpichiban